2025年9月11日,“法商融合示范区建设与国际营商环境优化会议”在中国政法大学(海淀校区)图书馆一层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政法大学涉外法治研究院、中国政法大学首都研究院、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联合主办,汇聚政、校、企及境外专业机构代表,聚焦法商融合示范区建设实践与国际营商环境优化路径,搭建交流研讨平台,推动相关领域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

中国政法大学涉外法治研究院院长、教授孔庆江主持会议开幕式。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教授于飞在致辞中指出,法商融合是新时代优化营商环境的关键方向,示范区建设既是对涉外法治建设的积极探索,也是服务国家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北京市司法局二级巡视员李峰结合北京司法实践,强调法治保障在营商环境优化中的核心作用,期待通过多方协作推动国际营商环境建设再上新台阶。

主旨发言环节,在中国政法大学科研处副处长、教授张森主持下,孔庆江教授以“中央法务区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走向”为题,深入分析当前中央法务区建设的实践成果,梳理建设中面临的机制协调、功能整合等问题,并对未来发展方向提出前瞻性思考,为法商融合示范区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随后,会议核心环节圆桌发言由中国政法大学涉外法治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王蔚主持开展。北京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产业处副处长杨洁从政策层面解读法商示范区建设背景与思路;司法局公共法律服务管理处副处长张雪冰分享了北京国际商事仲裁中心的建设进展;丰台区检察院副检察长周媛媛介绍了区域法商融合的实践经验。

此外,上合示范区管委会综合二部副部长范少恒立足示范区打造“平台+场景+人才”法律服务新模式的实践思路,重点介绍了整合法律咨询、纠纷调解与培训等服务资源,构建一体化综合平台,与高校合作培育涉外法治人才的具体做法。厦门市委政法委宣传教育处处长、厦门市海丝法务办法务项目组组长谢森福结合厦门海丝法务区建设内容,提出“以需求为导向”的法务区功能布局思路,强调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法律合作。

天府中央法务区(成都市法学会专班)法学博士、副研究员李季刚依托天府中央法务区建设经验,阐明法务区通过引入仲裁、公证、司法鉴定等专业机构,构建“一站式” 法律服务体系,同时打造法治创新实验室,推动法律服务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广州市天河区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邓丽娟详细汇报了片区在服务粤港澳大湾区跨境商事纠纷解决、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特色做法,细化政策措施为港澳法律执业者提供执业便利。苏州市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王益冰分享了“区域协同 + 品牌打造” 的发展路径,通过建立涉外法律服务人才库、发布涉外法律服务指引等方式,为企业提供精准法律支持。澳大利亚龙腾律师事务所首席执行官颜睿泽、中国政法大学相关院系代表则从自身领域出发,提出了法商融合示范区建设需注重理论与实践的动态适配,为示范区建设积极建言献策。

闭幕式致辞环节,在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教授郭烁主持下,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院长、教授商文江总结了会议成果。商文江教授强调,本次会议搭建了跨区域、跨领域的交流桥梁,各方观点碰撞为法商融合示范区建设提供了丰富思路,未来需持续深化政校合作、区域联动,推动理论研究转化为实践成果。
本次会议为法商融合与营商环境优化领域的从业者、研究者提供了高效交流平台,参会者表示对法商融合示范区建设的实践路径与国际营商环境优化的重点方向有了更清晰认知。未来,各方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加强协作联动,为推动我国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