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8日下午,中国政法大学名家论坛第332期暨“建构中国自主的涉外法治知识体系”系列学术活动第一期——“主权、安全与发展:涉外法治的宪法根基与法理构建”在中国政法大学海淀校区教学图书综合楼0111教室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中国政法大学涉外法治研究院、《中国法律评论》研究中心、中国政法大学科研处联合主办。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宪法室主任侯晓光、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及中国政法大学的各位专家学者参与会议研讨。
论坛开幕式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宪法室主任侯晓光,《中国法律评论》常务副主编、研究中心主任袁方分别致辞。侯晓光主任指出,宪法与涉外法律体系关系密切,宪法为涉外法律提供国家根本法依据,涉外法律承担实施宪法确立的制度、原则、规则的重要使命。袁方主编强调,主权、安全和发展密不可分、三位一体,主权是安全和发展的前提,安全是主权和发展的底线,发展是主权和安全的动力。
在主题发言环节,多位专家学者围绕涉外法治的宪法根基与法理构建展开深入探讨。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科研外事处处长刘小妹教授以“宪法统筹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的内涵与路径”为题,指出以涉外法律的法律渊源为线索,宪法统筹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实际上分为主权范围内的统筹和主权范围外的统筹事项两个维度。
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于文豪教授就“宪法的涉外条款与域外效力问题”进行阐述,强调要发挥宪法的防御功能,并认为宪法修改中不一定要增加宪法的域外效力条款。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姚国建教授聚焦“一国两制下特区与内地的法制衔接问题”,分析了当涉及到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时,我国的特区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他指出新时代我国特区治理方向发生很大变化,从过去的区隔变为融合,由此可能引发特区立法与内地法律的衔接问题。
清华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刘晗教授以“两重涉外法治关系与合宪性审查”为题,就广义涉外法治关系的内涵、国内法与外国法关系拆解、比较宪法作为基础认知资源等方面进行了分享。
中国政法大学涉外法治研究院副院长王蔚教授以“主权、安全与发展:三重价值交织中的涉外法治合宪性秩序安排”为题,提出宪法不仅要保障国内法秩序的统一与稳定,也应引导涉外立法积极响应国际治理规则的变迁。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沈伟伟副教授围绕“网络主权、网络安全与数据治理”展开分析,介绍了网络主权到的兴起、特点和演变,分析了数据之于网络主权的核心作用。
自由讨论环节,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韩立余教授认为涉外法治需要宪法来引领,对涉外法治和宪法的研究要兼顾价值理论和法律规范,从而突破国际法视野的局限性。
论坛最后由北京大学法学院张翔教授与中国政法大学涉外法治研究院院长孔庆江教授进行学术总结。张翔教授探讨了国际条约、国内法和宪法的关系,阐述了国际条约合宪性审查的必要性和未来发展方向,强调在新时代进行比较法研究的重要性。孔庆江教授强调,每一部法律都应该考虑涉外因素,包括域外效力、与其他国家的法律相竞争等问题,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每部法律都是涉外法律。
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标志着“建构中国自主的涉外法治知识体系”系列学术活动正式启动,为中国涉外法治理论研究与实务发展提供了重要平台与方向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