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4日,中国政法大学仲裁研究院、涉外法治研究院与《中国法律评论》研究中心联合成功举办了主题为“国际商事争端解决的现代化与中国仲裁法的最新进展”的专题讲座。讲座特邀俄罗斯总统下属私法研究中心研究员、莫斯科国立国际关系学院(MGIMO)副教授Alexander A. Kostin先生与中闻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乔焕然律师担任主讲,中国政法大学仲裁研究院秘书长李良担任主持人。
本次活动是“仲裁实务专家进校园系列活动”的重要一站。会议伊始,李良老师致辞,对Alexander A. Kostin先生和乔焕然律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指出本次讲座旨在以中俄仲裁实践为切入点,探讨国际商事仲裁的现代化路径与中国仲裁法改革的制度逻辑。
首先,Alexander A. Kostin先生以“中俄仲裁合作与外国裁决的承认执行”为主题进行了深入分享。他指出,中国与俄罗斯作为主要贸易伙伴,在经贸往来中产生了大量仲裁与诉讼案件,探讨两国在仲裁中的合作具有重要意义。他介绍了《中俄民事和商事司法协助条约》第17条的相关规定,并通过实例说明两国在承认与执行外国判决和仲裁裁决方面的互惠关系。同时,他指出仲裁仍存在一些局限,如强制力不足、证据制度的社会功能有限及临时措施受限等。随后,他概述了俄罗斯关于承认和执行外国仲裁裁决的法律框架、执行中国仲裁裁决的判例及《仲裁法(商业)程序法》的最新修订情况。最后,他总结认为,通过对相关案例的分析可见,仲裁相较诉讼具有明显优势,其裁决在国际商事领域的认可度和适用范围更为广泛。
随后,乔焕然律师以“中国仲裁法的创新与未来”为题发表演讲。乔律师首先回顾了自1994年《仲裁法》颁布以来中国仲裁制度的发展历程,指出仲裁制度在中国法治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围绕新修订的《仲裁法》,他从“重大创新”“实际意义”与“未来展望”三个方面展开阐述。在“重大创新”部分,乔律师指出,新修订的《仲裁法》在体制结构、程序设计、仲裁机构去行政化、外国仲裁机构在华受案以及仲裁员义务与原则框架等方面均有显著突破。在“实际意义”部分,他强调,中国仲裁制度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正提升作为投资目的地的吸引力,展现出更强的制度灵活性,并提醒各方重视仲裁条款起草、机构转型及市场趋势。在“未来展望”部分,乔律师总结了2025年仲裁法改革的成果,指出渐进式改革中保留了中国特色,并介绍未来十年的分阶段发展计划,提出法律界应关注的行动要点及需牢记的五项重点。
在互动环节,与会师生及仲裁实务专家就外国仲裁裁决在中国的执行、中国仲裁机构国际化路径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两位主讲嘉宾结合丰富的实务经验,对提问进行了深入解答,分享了中俄两国在仲裁实践中应对挑战的经验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