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2年11月20日,由中国政法大学全面依法治国研究院主办,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中国政法大学仲裁研究院、中国外文局翻译院和国际商事争端预防与解决组织秘书处协办,第三届“中国法治的国际传播”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本届研讨会的主题是“涉外法治与国际传播”。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马怀德教授在本届研讨会开幕式上致辞。以下转发该致辞全文,供分享与交流。
积极开创涉外法治研究新局面
——在第三届“中国法治的国际传播”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致辞
马怀德
尊敬的张鸣起副会长、唐虔总干事、赵宏大法官、赵永琛大使、郃中林法官、黄进教授,各位嘉宾和会议代表,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通过线上方式齐聚一堂,召开第三届“中国法治的国际传播”学术研讨会,我代表学校,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对参与会议的校内外嘉宾表示衷心感谢。黄校长和他的团队对会议进行了精心筹备,但受疫情影响,会议临时改为线上进行,不过,这并不影响大家对会议的高度关注。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法治进行了专章论述,其中提到“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等。今天,我们以“涉外法治和国际传播”为主题进行研讨,这是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二十大精神的一个重要举措。刚才,各位嘉宾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新时期加强涉外法治,特别是传播中国法治的重要意义。
借此机会,我想谈谈在新时代,如何在法治领域开拓创新,积极开创涉外法治研究的新局面。
一、科学构建涉外法治研究的理论体系
党的十八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涉外法治工作,涉外法治也迅速成为法学研究的热点。我认为,涉外法治研究需要找准理论坐标,重点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改革开放与法治建设的关系。实践表明,不仅改革要靠法治,开放也要靠法治。新时期推动全方位对外开放,离不开有力的法治保障。无论是中国法域外适用,还是加强海外利益保护,都要在涉外法治的框架内进行。
二是国内法治与涉外法治的关系。涉外法治是全面依法治国战略部署的组成部分,与国内法治相辅相成。作为国内法治的对外延伸,涉外法治以维护国家利益为宗旨,不能脱离国内法治的需求。涉外法治的理论和实践,需要与国内法治统筹进行。
三是涉外法治与国际法治的关系。中国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中国法治走向世界。中国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坚定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石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具体到法治领域,就是要通过加强涉外法治,推动完善国际法治秩序,推进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法治化。
涉外法治作为新型法治战略,不能拘泥于传统的部门法框架,而是应当整合国内法与国际法,提高问题意识和战略意识,探索提出适应涉外法治需求的概念、框架和理论体系。
二、认真总结涉外法治建设的成功经验
从某种意义上讲,涉外法治建设是战略先行、政策先行、实践先行。鉴于此,现阶段的涉外法治研究,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认真总结涉外法治建设经验,推动形成具有坚实理论基础、适应实践需求、符合国际惯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涉外法治体系。
一是充分认识《中国涉外法治蓝皮书》的重要价值。法治蓝皮书是萃取法治建设成果的重要载体。回顾近年来的涉外法治建设,在涉外立法、司法、执法、法律服务和国际合作等领域,积累了宝贵经验,值得认真总结。黄校长及其团队整合各方面资源,率先推出《中国涉外法治蓝皮书》,并决定每年推出年度蓝皮书,具有开创性和创新性,学校在这方面予以大力支持。
二是聚焦重大问题形成实实在在的研究成果。现阶段,面对复杂变化的国内外局势,涉外法治建设面对许多亟待研究解决的重大问题。全面依法治国研究院作为法大智库机构,配合有关部门加强涉外法治研究,形成了一些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塑造了涉外法治的研究品牌。
三是推进涉外法治理论与实践的积极互动。理论研究不能脱离实践。为了推进涉外法治研究,需要加强与政法机关、政法院校、科研单位、新闻媒体等部门的沟通和合作,共同探讨涉外法治的最新学术成果,共同研究解决涉外法治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三、积极推进中国法治成果的国际传播
涉外法治与国际传播密不可分。没有良好的国际传播,涉外法治很难取得预期成效。加强中国法治的国际传播,关键在于采用国际社会听得懂、感兴趣、可接受的方式,展现中国改革开放和法治建设的最新成果。
根据这次会议的安排,除了涉外法治与国际传播的主题研讨,还专门安排了2022年“中国法治国际传播十大典型案例”的发布会,并巧妙利用在线会议的休息时间,展示“中国法英文视频公开课”的阶段成果。这些传播载体和传播方式,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冲击度和影响力。
这次会议作为法大推进涉外法治研究的一次重要学术会议,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国内法与国际法相结合、校内团队与校外资源相结合,期待大家随后的精彩分享。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