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是: 首页 -- 学院动态 -- 新闻动态 -- 正文

涉外法治人才培养项目研究生导师团队获选中国政法大学2022年研究生优秀导师团队

发布日期:2022-07-19   点击量:

 

 

编者按:

为发挥研究生优秀导师和团队在推进学校“双一流”建设和研究生教育发展中的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学校自2018年起,组织评选“研究生优秀导师”,并于2021年增设“研究生优秀导师团队”奖项。

2022年为学校第四届研究生优秀导师和首届研究生优秀导师团队评选年度。3月4日,学校启动评选工作,评选工作坚持“立德树人为先、育人实效为重、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经各二级培养单位民主推荐、校评选委员会评议审定、校长办公会审议批准,评选出10名2022年研究生优秀导师及5个研究生优秀导师团队。

现将优秀导师及团队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经验、成果进行展示,希望全体研究生导师以获奖者为榜样,落实导师立德树人职责,不断提升学业引导、科研指导和心理疏导等方面的能力,为学校研究生教育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涉外法治人才培养项目研究生导师团队

 

负责人:黄进,国际法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员:孔庆江、霍政欣、高健军、史晓丽。

 

 

推荐词

团队成员均是我国国际法领域的资深学者和有相当影响力和社会威望的专家,是我国政府和相关部门决策的重要智库成员,他们直接参与国家重大立法活动和国际谈判活动,尤其是自中美贸易战以来的各种应对活动,代表了国际法学院最强的科研和教学实力,是国际法学院各学科的带头人。他们具有丰富的教学和科研经验以及指导研究生的经验,培养了众多突出人才服务于国家和社会。他们能够参加到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团队中来,将进一步提升我院的研究生培养工作,帮助打造老中青相结合的国际法专业授课团队和科研团队,更好地服务于我校研究生培养工作。

 

 

 

师德师风

团队成员政治站位高,学术诚信好,师德师风受到一致好评和肯定。

 

 

 

教学科研

指导教师团队开设博士集体指导课、国际法学方法论与论文写作、国经专题研讨、国际知识产权贸易法专题、国际私法著作精读、国际海洋法、国际海洋法经典案例、国际贸易法专题、WTO贸易救济措施专题等多门课程。

团队近三年获得的代表性教学、科研成果主要包括:新时期思政引领下的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项目;中国高等学校第八届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人文社会科学);中国高等学校第八届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人文社会科学);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奖;北京高校教书育人“最美课堂”——霍政欣《国际私法》;北京市高校本科优质课程——霍政欣《国际私法》;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国际法与涉外法治教师团队;我国法域外适用体系之构建——以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为视域;《反外国制裁法》的国际法意涵;一个解决WTO上诉机构僵局的设想;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全球治理观;“一贯反对者”规则在中美有关军舰领海通过分歧中的作用初探;航行自由的含义和适用范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项下法庭实践的考察;《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解读;世界贸易组织法理论与实践;国际私法学;《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项下仲裁程序规则研究。

团队近三年主持或完成的代表性教学、科研项目主要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国法域外适用的法治体系建设研究》;农业农村部《涉农国际贸易与投资争端解决案例研究》;中国法学会《〈外国国家豁免法〉专家建议稿及立法说明》;中国法学会《疫情对外资外贸的影响及法律对策》;国家铁路局《国际联运统一铁路运输规则研究》;商务部《我国出口管制配套法规研究》;商务部《我国出口管制配套法规研究》;外交部《防扩散立法研究》;商务部《我国贸易救济多双边谈判技术支持》;商务部《我国贸易救济多双边谈判技术支持》。

 

团队主要事迹

1.政治方面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指导教师团队在政治上立场坚定。在工作中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持续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结果,牢固树立良好师德师风,秉持“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在研究生指导方面取得了突出的业务成绩,做到了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激励学生的正能量。

 

2.团队结构均衡、专业实力突出并多次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殊荣

指导教师团队国际法特色明显,学科和研究方向分配均匀,年龄结构搭配合理,既具有丰富的育人经验,又不乏工作活力。团队成员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人才计划,获评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等荣誉称号,荣获国家级教学改革研究成果一等奖、宝钢优秀教师奖、中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各类奖项。团队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充分发挥“教书匠”的角色,着眼教书育人的政治使命担当,苦练研究生教学技能并探索国际法领域的创新教学模式,为国际法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推动了高层次涉外法治研究生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

 

3.团队成员是国家相关智库的重要专家,多次参与国家重大问题决策论证

指导教师团队成员均是我国涉外法治领域的资深专家,多次负责和承担国家级立法的起草工作和论证,例如《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外商投资法》《出口管制法》以及阻断法和不可靠实体清单制度等,多次参加相关部门的中美贸易战应对、经济制裁应对、俄罗斯对乌克兰特别军事行动事件之影响、政府白皮书起草工作,多次参与我国参加的WTO谈判、区域贸易协定和双边经贸协定谈判等。例如,疫情期间,美国反华团体不断就新冠疫情散布“中国责任论”和“中国赔偿论”,并在美国就新冠疫情针对中国政府提起多起要求追责和巨额赔偿的法律诉讼。面对如此情况,团队多位成员多次接受新华社、人民网和中国新闻网等国家级媒体专访,并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环球时报》等重要报刊发表评论文章,从国际法理论和实践出发,揭露美国借疫滥诉转嫁自身抗疫不力的政治算计,戳穿美国反华团体混淆视听、打压遏制中国的政治阴谋,有力捍卫了国家名誉与利益,维护了我国良好的国际形象。指导教师团队将科研工作与国家需要紧密结合,实现教学科研相融互助,积极利用专业知识捍卫国家利益,为研究生作出示范和表率,通过以身作则的实践教学提升了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和对社会热点工作的责任感。

 

4.研究生培养工作和成效突出

指导教师团队在研究生授课和学业指导方面成绩突出,成员们认真备课,授课前沿生动,教学模式不断创新,教学效果受到广泛好评。团队积极指导研究生撰写学术论文和智库报告,培养研究生的学术和实践创新能力。一方面,团队定期组织读书会、学术沙龙等各种学术活动,指导和资助研究生参加国内外各种学术活动,要求研究生扎实专业领域的基础知识,掌握学术研究的基本方法,努力指导提升研究生的学术水平,所指导的研究生学术成果丰厚,多次在国际模拟法庭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另一方面,团队为研究生参与科研活动提供诸多机会,勉励研究生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服务于国家的重大科研需求等。例如,诸多研究生同学在团队成员的指导和带领下,撰写和定期发布“贸易救济规则动态半月刊”,已坚持一年半,在业内产生广泛影响并获得一致好评,显示了我校师生的专业实力。另外,团队所指导的研究生中,大都有海外学习、实习和工作经历,他们在工作一线利用自身所学和经历积极介绍中国法律体系建设和实施情况,努力讲好中国法治故事,提高中国法治的国际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以创新的模式服务于全面依法治国建设。

 

5.重视研究生培养的人文关怀

指导教师团队密切关注研究生的学习、生活与思想状况,指导研究生尽早作出人生规划,了解研究生遇到的思想困惑和困难,为研究生提供生活上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思想上有力的精神支持。团队所指导的研究生都能较好地完成学校要求的各项学习任务,提交较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和毕业论文,并在毕业时获得较好的工作职位或深造机会,体现了优秀研究生应有的水平,保障了较高水平的研究生培养质量。

本文转载自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微信公众号,略有删节。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25号中国政法大学学院路校区        邮编: 100088

电话: 010-58908021       传真: 010-58903012

邮箱: swfzyjy@cupl.edu.cn  


研究院公众号

版权所有:中国政法大学  |  学校邮箱:cupl@cupl.edu.cn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京ICP备05004635号-1  |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