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当前位置是: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观点 -- 正文

黄进:在法治轨道上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在第七届东湖国际法律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

发布日期:2022-12-07   点击量:

在法治轨道上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在第七届东湖国际法律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


黄进

2022年11月26日

大家上午好!

今天,因新冠疫情防控的原因,我们只能在线上举行第七届东湖国际法律论坛。完全在线上举行东湖国际法律论坛,这在我们论坛举办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次,海内外参会的嘉宾、专家学者尽管远隔千山万水,但可以在云端相会、线上交流,也可以说是难得的人生体验和经历,岂不奇哉,岂不快哉!借此机会,我代表主办方之一的中国国际法学会,对海内外线上参会的所有嘉宾、专家学者和与会者表示热烈的欢迎、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说实在的,新冠疫情持续蔓延,大家都很不容易,但仍牺牲周末,积极与会,对东湖国际法律论坛不离不弃,挺令我感动的。这说明大家对这个已坚持举办了七届的论坛是充分肯定、高度认同和大力支持的。在此,再次真诚感谢大家!

我们主办方将本次论坛的主题确定为“加强国际法治保障,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是经过反复讨论、深思熟虑后确定的。主要考虑是想将今年的论坛与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结合起来,进一步彰显东湖国际法律论坛一直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那就是立足中国、胸怀天下,实事求是、求真务实,与时俱进、守正创新。

今年10月召开的党的二十大,是决定中国未来前途命运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它确立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的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二十大提出来的一个创新性命题,它指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而且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如何去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二十大报告已作了全面的部署,其中有三点举措与本次论坛的主题有关:一是中国将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二是中国将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加强涉外领域立法,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三是中国将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反对一切形式的单边主义,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这样说,本次论坛的主题与上述三点举措的精神一脉相承,是对上述三点举措的高度提炼。因此,本次论坛不仅要深入学习领会二十大精神,而且还要探讨如何以二十大精神为指导来开展在法治轨道上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加强国际法治保障,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讲的就是在法治轨道上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要做到这一点,我以为要把握以下三点:

第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也就是说,要善于“识变”和“应变”。今天中国深化改革开放已大大不同于1978年推行改革开放,国内外形势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国进入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新征程,而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取决于各国人民的抉择。我想,我们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选择应该是相同的,那就是选择和平、发展、合作、公平、正义、人权、民主、法治、自由、共赢,以人类价值共识的不变应万变。法治无疑是我们的选择之一。基于民主的法治是人类经过艰苦探索找到的治国理政和全球治理的最佳方式,人类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深刻认识到法治对社会治理的重要性,中国也把全面依法治国列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因此,我们不能因为世界上有人破坏法治而对法治失去信心,在对外开放中、在处理涉外事务中、在参与全球治理过程中,我们要重视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高扬法治大旗,拿起法律武器,善用法治话语体系,占据法治的道德制高点,有效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应对挑战、防范风险、守护和平、保障人权、促进发展。一句话,就是中国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第二,既要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又要坚持协调推进国内法治和国际法治。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之一,这是站在中国自身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立场和视角上来讲的,它不仅要求加快涉外法治工作战略布局、加强涉外法治体系建设、强化在对外工作中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而且要求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法基本原则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因此,对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一定要避免单边化、民粹化、片面化的理解,要站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来理解。我们不仅要立足中国看世界,还要以世界眼光看中国,跳出世界看世界。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不仅要重视处理好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的关系,而且要高度重视协调推进国内法治和国际法治,处理好国内法治和国际法治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加快涉外法治工作战略布局,协调推进国内治理和国际治理”,如果要解读的话,讲的其实就是协调推进国内法治和国际法治。

第三,要坚持与时俱进、守正创新,推进改革和完善国际法治体系。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二战后基于现行国际法建立起来的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国际秩序、国际法治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剧烈冲击。人们不禁要问,国际社会还有规矩吗?国际法还是法吗?国际法治还管用吗?全球治理与国际法治该何去何从?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现行国际法和国际法治?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国际法学界关注、深思和研究的问题。如果简单回答这些问题,其实答案就是两个:一曰改革,一曰革命。这涉及到如何认识二战后逐渐建立起来的现行国际法和国际法治。我的看法是:现代国际法和国际法治从总体上讲是进步的;国际法已发展成为相对于国内法而言的一个庞大法律体系;国际法不仅是国际社会的行为规范,全球治理的重器,而且是国际社会通行的话语体系;现代国际法和国际法治并不是十全十美的,无论是国际法规则制度本身还是国际法治的运行,都存在深层次的问题,还有许多不公正、不合理、不符合国际格局演变大势的国际规则、国际机制需要改进和完善;中国是现行国际法和国际法治的学习者、践行者和受益者,也是维护者、建设者和贡献者。基于上述这些认识,我们对待现行国际法和国际法治的立场和态度应该是与时俱进、改革完善,循序渐进、守正创新,而不是革命,不是颠覆,不是推倒重来。这就是为什么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在国际场合要强调,同时在二十大报告要重申“三个坚定维护”“两个推动”,即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坚定维护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坚定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对不公正、不合理、不符合国际格局演变大势的国际规则、国际机制,要提出改革方案,推动全球治理变革,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三个坚定维护”就是要守正,“两个推动”就是要创新。改革和完善国际法治体系,是我们这一代国际法学人面对的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

今天的第七届东湖国际法律论坛,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我对大家的真知灼见、深度研讨充满着期待。最后,预祝论坛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25号中国政法大学学院路校区        邮编: 100088

电话: 010-58908021       传真: 010-58903012

邮箱: swfzyjy@cupl.edu.cn  


研究院公众号

版权所有:中国政法大学  |  学校邮箱:cupl@cupl.edu.cn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京ICP备05004635号-1  |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29